自修復輪胎,近期成為全球輪胎行業一個閃爍著亮點的科技新產品。
近日在德國一個名叫巴特克羅伊茨納赫的地方,米其林正在斥巨資大規模地興建廠房,準備利用這塊與其工廠相毗鄰的地段建設工廠,擴大自修復輪胎的生產能力。
自修復輪胎將成輪胎行業科技新產品
米其林旗下首款自修復輪胎Selfseal,第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14年的必比登挑戰賽現場。據介紹,該輪胎申請了15項專利。
韓泰的一款自修復輪胎也于日前公開亮相,并為大眾途安配套。這款輪胎的型號為215/55 R17,商品名是Ventus Prime2 SEALGUARD®,是韓泰研發的首款自修復輪胎。
而早在2013年,馬牌就推出了具有自修復功能的ContiSportContact3輪胎,并配套大眾汽車的CCR-Line車型。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自修復輪胎技術越來越成熟,必將有越來越多的輪胎企業推出這種新科技產品。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自修復輪胎,工作原理大同小異:輪胎內層涂有特殊的密封劑材料,它可在尖銳物體刺穿的瞬間將穿孔堵住,對輪胎進行永久性修復。
自修復輪胎最新的技術成果是:在橡膠輪胎中加入碳/氮化合物,對橡膠中遭到破壞的聚合物鏈進行修復,這樣,在爆胎幾個小時后,輪胎便可以進行完全的自我修復。這種自修復技術,是歐洲科學家們最近研究出來的。
早就有研究發現,爆胎引起的事故在車禍中占據很大的比例,而爆胎往往是由輪胎遭到刺扎引起的。有關數據顯示,在歐洲國家,汽車平均每行駛7.5萬公里,就會遭遇一次扎胎,而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道路上,平均每3000公里就會發生一次扎胎。
因此,早在十幾年前,有的輪胎企業就開始研究自修復輪胎技術。他們希望,借助這種新技術徹底淘汰備胎,而且將缺氣保用輪胎存在的舒適性、懸架要求、價格等方面問題全都解決掉。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自修復輪胎目前還屬于新技術,可能短期內不會在太多車型上采用,這將使其價格難以為普通消費者接受,導致其進入普及階段還需要更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