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T-工程塑料介紹
基本信息PBT-工程塑料介紹
-
中文名稱
pbt
-
外文名稱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
簡稱
PBT
-
系列
聚酯系列
目錄 |
1百科名片
|
3基本概述
4技術信息
|
百科名片PBT-工程塑料介紹 |
---|
PBT技術PBT-工程塑料介紹
PBT技術的基礎是IEEE802.1ah定義的PBB(ProviderBackboneBridge,運營商骨干橋接)技術,IEEE把PBT技術稱為PBB-TE(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Traffic Engineering,支持流量工程的運營商骨干橋接技術)。PBB又稱為MAC-in-MAC,是一種基于MAC堆棧的技術,用戶MAC被封裝在運營商MAC內,通過二次封裝對用戶流量進行隔離,增強了以太網的可擴展性和業務的安全性。PBB的關鍵是在MAC-in-MAC封裝中引入了24 bit的 I-TAG(業務實例標簽)用來標識業務。
基本概述PBT-工程塑料介紹
隨著CE(CarrierEthernet,電信級以太網)概念的提出,滿足電信網絡需求,面向連接的以太網技術—PBT(ProviderBackboneTransport,運營商骨干傳送)也在2005年10月浮出水面。此后,國內外均有運營商采用PBT技術組網,為PBT技術在城域網內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開端。
技術信息PBT-工程塑料介紹
PBT技術基于PBB技術,其核心是對PBB技術進行改進,通過網絡管理和控制,使CE中的業務事實上具有連接性,以便實現保護倒換、OAM、QoS、流量工程等電信網絡的功能。PBT技術去掉了PBB技術的部分內容,因此支持PBT技術的設備,將會丟棄未知目的地的數據,而不是把它洪泛到所有潛在目的地。PBT技術關閉了PBB的組播功能,不轉發而是丟棄組播數據;關閉了廣播學習功能,因為通過網絡的PBT通路是預先定義好的;還關閉了用于阻止網絡內出現環路的協議,因為對數據幀的轉發路徑是預先配置好的,不再需要阻止環路協議,這樣有助于提高網絡的利用率。運營商可以管理不同路由上的負載,防止負載不均衡情況的發生。
PBT技術采用外層MAC加上外層ⅥD(B-DA+B-ⅥD)進行業務轉發,使CE受到運營商的控制并能隔離用戶流量。這樣內層用戶C-VLAN不必在全網中,不同的B-DA可以采用相同的C-ⅥD,不會造成數據幀在轉發中的沖突。
PBT技術支持帶寬管理和CAC(ConnectionAdmissionControl,連接接納控制)功能,以實現對網絡資源的管理,通過網管配置或NC(NetworkController,網絡控制器)建立連接,可方便實現靈活的交換和TE。
PBT技術采用IEEE802.1ag中的CFM(ConnectivityFault Management ,連接性故障管理)機制來持續地監視網絡中的隧道狀態。當主用隧道失效時會把業務自動轉移到預先建立的備用電路上,增加了必要的彈性。有些廠商聲明可以獲得15 ms的故障倒換時間。
PBT技術兼容傳統以太網橋的架構,不需要對網絡中間節點進行更新即可基于B-DA+B-ⅥD對數據幀進行轉發,數據幀也不需要修改,轉發效率高。
技術競爭PBT-工程塑料介紹
PBT并不是可在城域網中部署的電信級以太網技術,全IP/MPLS和T-MPLS是另外兩種主流解決方案,此外還有VLAN-XC(VLANCrossConnect,VLAN交叉連接),但發展不太理想。
⑴全IP/MPLS。在IP/MPLS網絡中,通過VPWS(VirtualPrivateWireService,虛擬專線業務)或VPLS(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虛擬專用LAN業務)的方式提供端到端連接。VPWS、VPLS采用PWE3技術進行端到端的二層電路仿真。端到端之間的傳輸標簽交換通路稱為PW(Pseudowire,偽線),PW與協議無關,FR、ATM、SDH以及以太網流量都可以通過PW在網絡中透明傳遞。基于這種方式建立的網絡仍然可以從基于IP/MPLS網絡內的所有的交換、信令、路由、質量控制以及QoS工具中受益。支持這種技術思路的觀點認為PBT技術只是找到問題的一個答案,IP/MPLS能夠完成全部的PBT功能。
⑵T-MPLS。T-MPLS是IP/MPLS的簡化版本,它的目的和PBT一樣,都是試圖以低于IP/MPLS的網絡開銷來提供面向連接、基于分組、點到點的傳送。T-MPLS和PBT一樣,利用預先定義的隧道來路由流量。T-MPLS支持單向和雙向控制通路,關閉了一些MPLS功能,例如,隧道聚合、隧道間的流量均衡、PHP(PenultimateHopPopping,倒數第二跳彈出)等。ITU-T已經批準了一些T-MPLS技術的標準(例如,用于T-MPLS的層網絡結構),但仍需要大量的標準化工作,如較為關鍵的IP/MPLS和T-MPLS間的互操作問題。
⑶VLAN-XC。也稱為PVT(ProviderVLANTransport,運營商VLAN傳輸)。VLAN-XC技術重新定義了802.1q定義的ⅥD字段,利用新定義的VLAN-XC標簽可在以太網上建立預先定義好的隧道。運營商骨干網入口處的PE設備為接入用戶的以太網幀頭加上VLAN-XC標簽,并選擇隧道對流量進行傳送。核心網絡的P設備根據接入端口+VLAN-XC標簽來轉發數據,出口處PE將去掉這個標簽。VLAN-XC引入了確定的連接性,可以支持電信級的保護倒換、流量工程和嚴格的QoS;支持P2P和P2MP業務,具有一定的可擴展性。
無論從標準化的推動過程還是從CE解決方案的角度來看,VLAN-XC和PBT都是兩個相互競爭的技術。PBT技術在與傳統以太網的兼容性、與其他網絡技術的互通性以及標準化方面優于VLAN-XC。T-MPLS已在標準化進程中搶占先機,未來很可能是PBT和TMPLS在實現成本上的競爭。
發展趨勢PBT-工程塑料介紹
當前,國內外的運營商正在對PBT/PBB技術進行評估。雖然PBT缺少一個有效的自動配置系統,會影響它的可擴展性,但是廠商并沒有質疑PBT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面向連接的、基于分組的網絡的能力。
一些不支持PBT技術的人們認為,PBT不具備點到多點的能力。但在實際組網時,PBT一般部署在運營商核心網絡中,而在匯聚層則采用PBB技術,而PBB本身具備傳遞點到多點業務的能力,因此PBB/PBT的組合完全可以滿足點到多點業務的需求。
支持PBT技術的人們認為,以太網交換機總是比IP/MPLS路由器便宜很多,而且會一直保持下去。一些支持廠商已經開發了專有的配置以及管理系統,并聲稱能夠把配置工作降到低,而且他們認為標準化進程并沒有增加大量的復雜性。
PBT技術的標準化工作已經快速啟動并開始逐步發力,首版文稿草案已經發布,同時業界次關于PBT技術的真正意義上的互聯互通演示(PBTPE(邊緣設備)之間)也已經在2007年6月成功進行。這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PBT技術具有基于現有以太網硬件實現、技術簡潔、標準化研究的復雜度較低等特性。
現階段一些主流運營商的態度與做法,以及其他一些運營商對PBT技術的測試與商用,說明了PBT以其技術特性和得以驗證的商業成本模型,已經開始逐步成為運營商網絡轉型道路上的一輛“直通車”。當然,終是否選擇并且何時部署基于PBT技術的電信以太網解決方案,運營商還需要結合自身發展戰略以及現網環境作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