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暴雨接踵而至時,鄭州人說起“看海”,總透著那么點戲謔的苦澀,而鄭州的防汛年復一年總是被動地被“排”牽著鼻子走。7月,鄭州成為省級“海綿城市”試點,這為城市內澇找到了破題思路。“海綿城市”怎么建?建成了就能一勞永逸嗎?
入汛以來,時不時的來場暴雨讓很多城市陷入“看海”窘境,日前,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就讓鄭州多個地區交通癱瘓,很多路段都出現嚴重的積水,不少車輛浸泡在雨水之中成了泡水車。鄭州雨水收集廠家利用“滲、滯、蓄、凈、用、排”等科學設計,將原來的大廣場以及硬質路面等拆分成一塊塊小“海綿”,擴大收集雨水的面積。遇到大暴雨時,過量溢流的雨水還會通過大面積透水鋪裝導流到市政管網中。這樣分布、分階段的把方方面面的雨水收集起來,“留”待利用。“這樣就能夠確保‘海綿城市’在大雨時‘吸水’,在干旱時‘吐水’,使得雨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鄭州雨水收集包括以下五個方面:雨水回收,對屋頂、車道、廣場地面的雨水利用系統進行回收,回收后的水終將用于綠化灌溉、道路灑水。調蓄水池,通過屋面集水、透水磚鋪裝、生態集水溝等建設,將雨水儲存起來,進而起到調蓄作用。鋪設透水磚,加快雨水滲入地下,減少路面積水。生態集水溝,與傳統的排水溝不同,是在溝底及溝壁鋪設植物,或將植物種植在排水通道上方,這種做法不但造價低,還有很好的景觀效果。綠色建筑,未來要大力推進,包括墻面立體綠化、屋頂綠化等。雨水收集系統,完整的說應該叫做“雨水收集與利用系統”,是指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頂及道路、廣場等硬化地表匯集的降雨徑流,經收集——輸水——凈水——儲存等渠道積蓄、利用雨水,為綠化、景觀水體、洗滌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補給,以達到綜合利用雨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目的。具有減緩城區雨水洪澇和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徑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廣泛的意義。
海綿城市建設已經經過了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足以讓我們認清雨水收集的重要性。雨水來了,在防止城市出現內澇的同時,鄭州雨水收集廠家也不能讓雨水白白流走,讓每一滴雨水都能夠物盡其用,雨水收集利用是社會發展催生的一個新生事物,需要我們不斷去試,不斷去闖,才能突破重圍,走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