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再生PE塑料行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在2009年的時候,整個行業逐步進入穩定發展時期,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動蕩,盈利水平下滑,行業發展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受到多方面的制約:
1、原材料的制約。我國國產廢料回收率仍處于低位,而且回收都以走家串戶的方式,貨源質量與供應量均不穩定。而作為塑料制品消費大國,我國對進口聚乙烯廢塑料的依存度依舊保持在30%以上,所以行業依舊面臨著原材料供應的制約,急需回收體系的正規化。
2、技術的制約。聚乙烯廢塑料分揀費用占處理加工費用的三分之一,絕大部分從業人員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專業水平有待提高。同時由于技術制約,再生聚乙烯顆粒質量難以保證,初級、低級產品仍占很大比重,應用領域受限,尤其是產品的空間占有量狹小。
3、集群化差。由于產業集中度不高,導致污水處理等相關設備體系不健全,政策監管難發力,行業呈現無序化發展。
4、政策的制約。我國再生塑料行業缺乏鼓勵行業發展的完善的稅收管理和輔助政策。雖然作為循環經濟的的重要產業,但事實上再生PE塑料產業在某種程度上處于政策失靈和市場失靈的中間地帶,得不到支持。反而成了環保嚴厲打擊對象,某些政策和實際生產其實有漸行漸遠的趨勢。
5、認知理念差。社會對塑料再生的環保理念認知度不高,媒體輿論對再生PE塑料行業發展存在偏見,行業發展模糊。如今年的連云港“洋垃圾”事件,澄海玩具事件,媒體對此都采取了一刀切。
利用生物PE塑料包裝制成的塑料產品,是塑料行業未來的發展目標。人們開始使用塑料時,并沒有意識到它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在過去10年以來,由于是塑料垃圾越來越多,人們才開始意識到這個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