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食品包裝管理現狀
當今世界各國對食品等關系國民身體健康的產品管理都非常重視,不僅對食品本身提出了嚴格的衛生要求,而且對其包裝也制定了嚴格的標準。

表1 美、歐、日、中食品包裝法規。
通過分析美國、歐盟等國家地區的管理體制(概要見表1),可以發現在食品包裝材料的管理方面均有以下特點:
一、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食品包裝材料具有明確的范圍和定位,對包裝材料的管理與對食品添加劑、食品本身的管理一起構成了對食品安全的全面管理。在管理機制上,設置有公開、透明、高效的評價審核機制。
二、充分引入危險性評估的原則,評價一種新材料的安全與否除考慮材料本身的結構、性質外,充分結合其應用的食品包裝用途,以遷移量為基礎評價其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三、積極發揮生產企業和社會機構的技術力量,大量的安全性評價等實驗室工作基本由生產者自己完成。建立有較為權威的技術評價機構,科學、高效地評價各類材料的安全性。
中國也已具有了食品包裝材料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和標準體系,但由于受食品安全管理體制和政府職能分工的限制,目前的法律體系并沒有得到較高水平的貫徹執行,與西方國家相比存在明顯不足。
另外,必須提出的是,中國食品包裝相關企業本身對食品安全重視不夠,企業自身大多存在如下問題: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自檢自控能力達不到要求,有的企業沒有專職檢驗人員,檢測設備使用率偏低,無法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原料庫、生產車間、成品庫存在安全衛生隱患。因此,企業自身的缺陷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項標準的貫徹執行。
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頒布正是充分認識到國內食品安全各項規定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從監管體制、風險監測等5方面構筑食品安全“新防線”,對各部門的監管職責給予進一步明確,將工作做到實處,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環環相扣、無縫銜接,串起完整的食品安全監管鏈條。同時,該法規也提出了索票、索證制度,要求生產者生產食品,采購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和食品相關的產品,要有記錄,要索票、索證,建立臺賬,保證對食品生產者的有力約束,有利于建立責任追溯體系。衛生部等七部委對“包裝清理工作”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立項建議書在線填報”的開展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食品包裝材料安全的關注及對其加強監管的決心。
對越來越多的國家法規及標準,我們應采用怎么的態度應對呢?舉證、解釋、說明現有法規的不合理的否定法規和標準的被動應對顯然是不合適的。我們應該采取“法規標準之外的我們不做”的主動應對態度,建立供應鏈的管理體系,梳理產業檔案。在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產業鏈建立良好生產規范(GMP)體系。
溯源法體系簡介
縱觀國內外食品安全法規和標準內容,無一例外的將食品包裝、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中可能直接接觸食品或食品添加劑的組成部分都作為食品安全相關產品,納入法規和標準化管理。其中,最典型的內容是要建立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生產企業良好生產規范,即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的品質保證方面應確保包裝材料及制品處于始終如一的生產和受控狀態,以確保它們符合其適用的法規及適合其預期用途的品質標準從而不致危害人體健康,或引起食品成份產生不可接受的變化或感官特性的劣變。從根本意義上講,就是要在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產業鏈建立良好生產規范(GMP)體系。GMP的精髓所在就是可追溯的文件化的品質控制與保障體系,簡稱“溯源法”。
為切實有效的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法規,督促食品包裝行業自覺遵守食品包裝材料衛生安全的規定,協助食品軟包裝產品相關企業將食品包裝安全管理融入QEHS管理體系(品質、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對產品的各項安全衛生指標進行檢測和監控,有效控制產品生產、物流、包裝等一系列過程中的衛生性,我們提出了“溯源法建立的食品軟包裝安全管理體系”,希望從行業產品鏈的角度出發,從源頭上控制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食品包裝行業的目標產品中,保證產品符合國家各項標準。


圖1 食品軟包裝制造產業鏈分析。
食品軟包裝產業鏈
食品軟包裝制造產業鏈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可以將食品軟包裝行業產品鏈分為4個層次。
需要控制的目標產品就是對這四個層次產品的限定,相應的將企業分為: ① 復合彩印企業;② 塑料加工企業、膠粘劑企業、油墨企業;③ 化工原料供應企業;④基礎化學品生產企業。該體系的應用范圍主要就是針對這4類企業中的不同廠家確定相應的監管方法,從基礎化學品這個源頭上開始,建立完善的衛生安全管理體系,融入企業現有的品質環境體系當中,進行有毒有害物質的管理。


圖2 食品軟包裝體系框架圖。
體系框架
“溯源法建立食品軟包裝安全管理體系”(框架圖如圖2)是針對食品軟包裝行業提出的衛生安全管理辦法,符合國家和人們對食品健康的要求,從產品的設計開發——原料的檢測——生產過程——產品的追溯——產品防護——產成品的監控等幾方面入手,將與產品衛生安全保證相關的標準及驗證用資料制成偉建并維持,納入到各級供應商原有的QEHS體系中,保障文件體系的可追溯性,貼近國際標準ISO22000的管理理念,確保食品供應鏈中沒有薄弱的環節,有利于國內包裝材料安全規范市場的形成。
體系的創新點及特色
“溯源法建立的食品軟包裝安全管理體系”是筆者所在單位針對食品軟包裝行業提出的衛生安全管理辦法,切實貫徹了國家食品包裝材料安全標準和法規,從源頭上控制了危險物質的引入,有利于國內包裝材料安全規范市場的形成。與國內其他標準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系統性:該體系的提出和建立是從產品的化工原料級開始,包括了到成型品后的整個產業鏈的各階段物質,可系統地控制產品各項指標;
(2)可追溯性:產成品在供貨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可根據各層次的測試指標,快速的分析出問題根源;
(3)通用性:該行業體系的建立,也可為其他包裝材料的管理提供借鑒,具有較好的通用性;
(4)可操作性強:針對產業鏈中不同的企業,都有相應的產品標準和體系內容與之對應,可以直接融入各企業的QEHS管理體系;
(5)標準化工作適配性強:體系中各產品的標準建立都在參考了國內外各項標準,并通過實驗驗證后的指標。若各國標準有所修改,該體系中的指標也將隨之更新,也可起到切實貫徹國家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作用;
(6)公正性:以檢測結構作為第三方來執行,可以保證體系實施過程中的公正性、透明性,督促相關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
體系運行
對食品軟包裝行業產業鏈中各企業的監管,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提出了“三管齊下”的監管方式,即采取:(1)供方調查表;(2)供方符合性聲明;(3)指紋法等三種手段同時進行。其中,供方調查表和供方符合性聲明是法律范圍的監管方式;指紋法是技術范圍的監管方式,是對法律手段提供可依靠的證據。
溯源法體系運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三管齊下”對企業進行監管的過程。本體系將“三管齊下”的監管方式直接融入到企業的QEHS體系中。
其中的指紋法就是分別對軟包裝各企業各牌號的相關產品及原材料建立相應的特征指紋庫,通過比對指紋是否一致來初步驗證產品及原材料是否發生重大變化;另外,進一步輔以其他檢測手段和中/終控指標,定期驗證產品符合性,以保證軟包裝產業鏈中的產品符合衛生安全要求。
體系實施建議
溯源法體系自2009年想法建立至今已有近3個年頭,在此期間,筆者所在公司資金投入近200萬元人民幣梳理各國法規標準、摸索監控方式、檢測備案指紋庫和借助復合膜專委會行業協會的平臺進行推廣宣傳,同時我司也作為專委會衛生督導委員會成員為行業食品包裝材料的衛生安全工作盡一份貢獻。
通過近三年與合作單位的不斷探索,我們認為若采取以下措施實施,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1)溯源法體系是涉及到整個食品軟包裝產業鏈的復雜的體系,因體系涉及面廣,需要行業協會的大力支持,建議首先在中塑協復合膜專委會會員單位中進行推廣,經驗成熟后,再推廣至全行業。
(2)該體系重要的一環是要通過檢測設備對產品進行分析,對產品中的危害物質進行指紋譜圖備案與監控,因各企業產品種類復雜,檢測費用較高,建議行業協會牽頭在各地共建3-4個第三方檢測平臺,定期檢測相關產品,做到成本分攤,結果共用。
(3)建立咨詢信息交流平臺,時刻關注行業中各企業的不同意見和實際使用過程中各層次產品標準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及時向國家反映,并盡快完善補充相關政策標準,也可根據情況制定行業標準,為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做出實際貢獻。
(4)對首次指紋備案的產品,如果成份剖析困難,可以直接采用反證法驗證原料是否符合要求,即如果該原料生產出的產品各項性能符合標準,則該原料認為是合格的,該原料可以做指紋圖定期用來比對。
(5)配合食品安全相關標準化工作的推進,為食品相關產品安全化標準提供工業實踐資料并通過溯源體系驗證標準的先進性與實用性。
總的來說,不論是國內限塑令的提出和各項標準的陸續出臺,還是歐盟REACH、日本肯定列表等國外綠色貿易壁壘的步步逼近,都讓包裝企業,尤其是食品包裝企業明確了一點,即不走綠色安全之路,企業將無路可走。如何從源頭控制食品不被意外或故意污染,從整個產業鏈,尤其是供應商的角度考慮食品保護計劃,正是“溯源法食品軟包裝安全管理體系”想要解決的問題。該體系“三管齊下”監管方式的提出,在企業實際操作中具有對產品的預防、監控,對問題及時尋根等三方面突出作用,填補了目前國內企業對食品包裝衛生方面監管一直較弱的缺陷,適用于食品軟包裝行業供應鏈中每個產品、每個企業;可以從根本上幫助企業規范產品生產,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加快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