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上周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我國銀行代客結匯1275億美元,售匯1270億美元,結售匯順差5億美元。這是6月出現逆差后,再度轉為順差。1月至7月,銀行代客結匯8725億美元,售匯8426億美元,銀行代客累計結售匯順差約300億美元。
據了解,銀行結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及其自身辦理的結匯和售匯業務,不包括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數據。銀行結售匯形成的差額將通過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平盤,是引起我國外匯儲備變化的主要來源之一,但不等于同期外匯儲備的增減額。
大同證券高級投資顧問劉云峰上周五晚間向《大眾證券報》表示,銀行代客結售匯順差和逆差交替出現的局面,與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結束有關。可以看到,今年人民幣匯率更多地呈現雙向波動,如近期對美元貶值,而對歐元、日元等貨幣則升值。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人民幣匯率指數走勢分析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明顯,0.88%的貶值幅度創下了自1994年以來的最大值。而7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價曾連續多次觸及1%跌停。8月中旬,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更是連續創出年內新低。
去年11月和12月,我國銀行代客結售匯連續出現逆差。今年1月,銀行代客結售匯曾一度出現194億美元的順差,此后順差額開始收窄。4月份,我國銀行代客結售匯年內首度出現逆差,逆差額達37億美元。5月份又轉為順差51億美元,6月再度出現35億美元的結售匯逆差。
劉云峰認為,實際上,近期銀行代客結售匯出現小幅的順差和逆差交替,在某種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受歐美經濟不振而受到影響的我國外貿情況。由于內外需不振可能還會持續,因而銀行代客結售匯出現小幅順差和逆差交替的現象可能還會持續。
外匯管理局的數據也顯示,7月份,我國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18億美元,遠期售匯簽約152億美元,遠期凈售匯34億美元。1月至7月,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957億美元,累計遠期售匯簽約1045億美元,銀行代客累計遠期凈售匯88億美元。據悉,銀行遠期結售匯簽約是指銀行與客戶協商簽訂遠期結匯(售匯)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也是影響中國外匯儲備變化的一個因素。
劉云峰分析,遠期結售匯簽約持續逆差,體現了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一些企業通過遠期購匯工具來管理匯率風險。
此外,7月我國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2184億美元,對外付款2096億美元,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收88億美元。數據顯示,1月至7月,銀行代客累計涉外收入14437億美元,累計對外付款13558億美元,銀行代客累計涉外收付款順收880億美元。據悉,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內非銀行居民機構和個人(統稱非銀行部門)通過境內銀行與非居民機構和個人之間發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現鈔收付和銀行自身涉外收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