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馬來西亞塑料行業產值達179.4億林吉特(1林吉特兌1.9485元人民幣),比2012年增加4.5%。其中直接出口收入增加6.5%,從2012年時的100.5億林吉特增至2013年的107.1億林吉特,主要是受到歐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復蘇的刺激。出口占到該國塑料行業總產值的60%。2014年第一季度,馬來西亞塑料行業產值同比增長13%,達46.2億林吉特;出口收入增長17%,達28.9億林吉特。
然而Lim指出:“這些看上去振奮人心的指標,其實是塑料產品生產成本上漲導致的。今年以來,馬來西亞出臺了最低工資標準,其中馬來西亞大部分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為900林吉特,沙巴州等少數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為800林吉特,標準的出臺直接導致該國塑料行業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40%,進而導致塑料制造成本增加10%。”
Lim表示:“最低工資政策的實施,給塑料行業帶來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對中小型塑料生產企業來說,不僅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而且電價、運輸、原料、包裝等方面的成本也受到政策的間接影響而上漲,導致其生產總成本增加了10%。”
更麻煩的是,馬來西亞的大部分塑料生產企業無法把增加的成本全部“轉嫁”給客戶,因為馬來西亞60%的塑料產品用于出口。由于外國客戶對價格很敏感,因此馬來西亞塑料出口商很難上調產品價格。此外,多數塑料生產企業的客戶“多元化”——客戶分別是電氣和電子、食品與飲料、制藥、汽車等領域的跨國企業,這意味著如果想漲價,談判過程會很漫長。
塑料制造者協會2014年5月向馬來西亞國家工資協商委員會提交申請,要求其重新評估最低工資政策。Lim說:“目前,塑料制造者協會的許多成員,遭受了利潤下降甚至虧損等打擊。如果局面不能及時扭轉,一些公司可能最終被迫停產,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其員工失業,有悖于政府出臺最低工資標準的初衷。”
該協會建議馬來西亞政府考慮最低工資標準對企業的影響,以及最低工資標準繼續調整的可行性。Lim表示,目前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已受到最低工資標準政策的“打擊”,如果每年都上調最低工資標準,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會倒閉,最終影響馬來西亞的經濟。
但該協會也建議,現有的最低工資標準應該覆蓋更多地區,不同行業的最低工資標準應該不同。Lim表示:“現有最低工資標準是‘一刀切’的標準,還有值得商榷之處。
不同行業的最低工資標準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農村和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也應該有區別。要想完善最低工資標準的政策,馬來西亞政府應該深入研究,了解不同地區的生活成本、不同行業的具體情況,確定更合理的最低工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