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給輪胎貼上類似冰箱能效標識的標簽,成為了熱點,通過對燃油消耗、濕滑路面抓力等指標分級,使消費者能迅速判斷哪些輪胎是由優質橡膠制成,性能相對較好。我國綠色輪胎自律性標準和輪胎標簽分級辦法是由工信部原材料司委托協會制定,也將采用先自愿后強制性的步驟,預計到2017年開始實施綠色輪胎強制性分級標簽法案。其中,在非強制性分級階段中,到2015年爭取實現50%的輪胎企業具備綠色輪胎的生產能能力。
發展綠色輪胎實現產業升級,無論從適應國際市場變化還是實現國內節能減排的目標來說,都勢在必行。目前,國內很多輪胎企業都已進入或宣布要進軍綠色輪胎領域,但如果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出臺細化標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與傳統輪胎相比,綠色輪胎是通過采用新材質和創新設計,達到高環保、低消耗、超安全的目的。由于發達國家環保法規標準日趨嚴格,而中國的輪胎每年有一半左右是出口,這使得各輪胎企業紛紛開始改進原料和配方,以提高產品的環保性能。
此外,我國高分散白炭黑應用在綠色輪胎還處于起步階段,而我國每年有超過200萬噸炭黑應用在輪胎領域,在綠色輪胎的大趨勢下,高分散白炭黑替代50%的黑將產生100萬噸以上的高分散白炭黑的需求量,市場前景值得關注。
前不久,工信部發布的《輪胎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今后新建和改擴建載重汽車子午線輪胎項目,一次形成生產能力應達到年產120萬條以上;新建、改擴建輕型載重汽車子午線輪胎和轎車子午線輪胎項目,一次形成生產能力應達到年產600萬條以上;新建和改擴建工程機械輪胎(巨型工程機械輪胎除外)項目,一次形成生產能力應達到年產3萬條以上。這表明國內輪胎行業將從技術、規模上加快升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