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包書皮已經是迎接開學的必要事項之一,而且早已成了“開學傳統文化”。在為人父母者的印象中,小時候,這件事我們也常做。拿著舊掛歷,牛皮紙,和爸爸媽媽或者小伙伴一起,認真包好后,再一筆一劃在上面寫上“語文”、“數學”等等。回想起來,那真是一個非常愉快的過程。
現在這件愉快的事卻變成了一項硬任務。新書發下來,幾乎每位代課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包上書皮”、有的還有更詳細的規定,比如“課本用透明的塑料封皮”, “寫字本要用白色封面”等。適應諸如此類的規定,每到開學季,各大超市都會辟出專區銷售孩子的寫字本和書皮,書皮的款式十分新穎:有卡通動物形象的,還有純白紙書皮、磨砂書皮等等,滿足各種需求。
塑料書皮
站在學校老師的立場,讓孩子們包書皮,不僅能增強其動手能力,培養孩子們的環保、節約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包書皮這個過程,還能教育孩子愛護圖書、珍惜知識。但目前的書皮大部分是塑料的,據有心人統計,目前我市姑蘇區約有4萬在校小學生,每人5個書皮計算,全市小學生每年約使用20萬個書皮,家長購買書皮需要花費不說,每學期用后即丟棄,還成為難以降解的垃圾,污染環境。為此,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呼吁,各所學校應將是否包書皮以及選擇書皮材料的決定權交還給學生,不再做統一硬性規定。
書皮到底還要不要包?或者怎么包?兼顧環保與愛惜書本的理念,與其叫停包書皮,不如提倡書本的循環利用。澳大利亞的教科書就很少包書皮,因為書本做得很結實,目的就是延長壽命,讓更多的人使用;英國中小學普遍循環利用課本,某些地區的中學還會對課本保護較好的學生予以獎勵。課本循環再用,聽上去很美,但從現實角度來說,教材年年翻版,課本只能期期作廢,還何談課本循環!
小事折射大理念。由此來看,要杜絕書皮浪費,還需從上到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