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超市商場限塑情況并不理想。27日,記者針對此項調查,深入超市、小吃街、農貿市場等地區進行探訪后發現,一超市日均購物袋銷量在2000個左右,超市商場“限塑”不理想,隨買隨“袋”已經成為市民消費的常態。
市場塑料袋
按斤批發菜販日用量近700
為準確把握全市“限塑”形勢,東營調查隊深入商場、超市、農貿市場、居民小區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顯示,東營“方便袋”使用量大,超市商場“限塑”不理想,商鋪、小吃店等管理盲區“帶塑”不受限,居民家庭“用塑”不顧忌。
東營“塑料袋”隨買隨“袋”已成常態
隨后,記者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在東營市內的農貿市場里,下班消費高峰期,居民購買水果蔬菜時鮮有自帶購物袋的情況,“市場都有方便袋,上班也不可能隨身帶著。”在東城上班的李女士到遼河市場買菜時說。買了幾樣蔬菜、水果,花了46元的李女士一共拎了大大小小11個塑料袋。
遼河市場的蔬菜攤販吳女士告訴記者,除了老年人,很少有顧客買菜時自帶環保袋,而且不同的蔬菜都要分開裝。“袋子一般放在攤位外邊,有的顧客臨走時還會拽上一兩個”。吳女士說,塑料袋一般分無味的白色塑料袋和有味的紅色塑料袋,“紅色的大一點,顧客買的菜多了,一般就會拿紅袋子一起裝了帶走。”
記者了解兩個農貿市場和一條小吃街后了解到,塑料袋批發商會主動到攤主推銷,按斤批發。吳女士購買的紅色塑料袋5.8元/斤,白色塑料袋7.4元/斤。 “塑料袋是用編織袋裝的,一大袋得有100斤左右。”海河農貿市場的一位水果攤販說,散賣的方便袋按捆賣,一捆50-60個,一天就能用掉十余捆。
農貿市場的免費塑料袋使用量居高不下,是否花錢購買塑料袋就能遏制這種現象呢?記者從東營某大型超市了解到,超市有償購物袋的日均銷量在2000個左右,“雖然限塑了,大部分消費者還是不會在意這兩三毛錢。”超市負責人說道。
市場監管有盲區
要限塑,還得大家努把力
距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限塑令”已六年了,“限塑令”對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做出一系列限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限塑效果還有待加強。東營調查隊在統計分析中說,由于政府部門缺乏有效監督和輿論引導,忽視了塑料垃圾泛濫的長期危害性,執法不嚴也成了方便袋泛濫的原因之一。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小吃攤為了洗碗方便,都會用塑料袋套裝食物,有消費者主動提出要在碗上套一個塑料袋,覺得衛生一點。此外,消費者普遍不了解塑料袋造成的危害有多大,“貪便宜”心理也在作祟。“買一次菜家里能多出五六個塑料袋,大一點的可以當垃圾袋用。”一位消費者說。
據悉,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外,在自然環境中不易分離,不合格的超薄塑料袋200年的時間不會降解,對自然環境、生態平衡會帶來潛在的威脅。
東營調查隊在調查報告中建議相關部門,建立責任追究、加大督導檢查力度,保證消費場所的塑料袋合格達標。
另外,對塑料袋“課稅”、研發替代品等也是東營調查隊提出的實際性建議,比如購物袋至少要提供塑料、帆布和棉布三種,避免商場超市由“限塑”演變成“賣塑”,也可給予自帶購物袋的消費者一定實惠,可以通過有獎積分、商品打折、稅負減免等手段,提高消費者自帶購物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等并且要加大督導檢查力度,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