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外賣快餐的包裝,平均使用時間只有不到半個小時,而降解這些塑料垃圾,卻需要花上數百年的時間。外賣行業的飛速增長,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同時卻又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更多的“白色垃圾”。外賣垃圾潛伏的生態隱患引發社會擔憂。
據環保部門統計,目前中國塑料年產量為300萬噸,消費量卻在600萬噸以上,每年都有大量的塑料制品進口。每年全世界的塑料廢棄量1500萬噸,中國就達到了100萬噸以上。而對于外賣垃圾的數量,雖然目前并沒有權威統計數據,但從外賣平臺的訂單量可以略知一二。根據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公布的數據,這三家外賣平臺的日訂單量大概在700萬單左右,據此可以粗略算一筆賬,按照每單外賣用1個塑料袋,每個塑料袋0.06平方米計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蓋42萬平方米,大約相當于59個足球場。
如此巨大的使用量,相關部門對餐盒材質標準有無明確要求?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部門表示,對于外賣行業使用的餐盒,目前尚未有具體成分標準。而對于是否為可降解環保材料、是否有利于日后處理則沒有相關規定。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無毒無害,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就行。”如何讓外賣行業實現綠色發展,是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不只是塑料袋,外賣送餐使用的餐盒、塑料餐具、塑料外包裝等都屬于“白色垃圾”。普通塑料餐盒和餐具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塑料袋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均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因為具有無危害、耐高溫等優勢,被外賣商家廣泛使用,但其不易降解的特點給后期處理帶來很大困擾。
但對很多餐飲企業來說,使用塑料餐盒也是無奈之舉。有業內人士稱,中餐食物多含湯水、油脂,使用塑料餐盒盛放更合適一些。雖然目前也有餐飲企業使用紙盒等包裝,但大多數可降解餐盒并不適合中餐,容易滲水滲油、使米飯粘連等,難以被消費者接受。此外,餐盒成本也是餐飲企業的考量因素,有餐飲企業負責人稱,外賣包裝約占整個經營成本的2%。
另據了解,目前外賣使用的塑料餐盒并非“一無是處”,大多數塑料餐盒都印有可回收物標識,可以通過垃圾回收的流程,實現資源的再利用。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消費者用完餐后,直接就把餐盒扔掉了。
即使餐盒里有剩菜剩飯,也大多一“蓋”了之。塑料垃圾與餐廚垃圾換在一起,給外賣垃圾回收帶來不少麻煩。并且這些垃圾沒有專門機構回收,只能當生活垃圾處理掉。有業內人士表示,透明的塑料餐盒雖然可以回收,但清洗麻煩,回收價值不大,所以回收量也很少。”
如果有比較健全的垃圾分類體系,塑料餐盒等是可以通過回收渠道得到有效的循環利用。并且在餐盒回收處理的成本方面,國外也有經驗值得借鑒。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盛敏表示,目前中國對于廢棄塑料等再生資源的回收還沒有相應的補貼機制。他說,有兩種方式可借鑒,一種是歐洲模式,通過政府采取強制性的政策,對可再生資源的回收處理進行補貼;另一種是日本模式,通過培養國民素質,從源頭上做好垃圾分類。
針對塑料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分類回收,目前國內部分城市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如建立基金發放補貼、處罰違規對象等。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則認為,應堅定地實施強制源頭分類政策,遵循污染者付費原則,實施生產者延伸責任制,激勵污染者減少廢棄物產出,同時用資源回收收入彌補垃圾管理社會成本。
今年6月,中國烹飪協會等與數十家餐飲外賣品牌共同發起的《綠色外賣行業公約(綠色十條)》提出了“推動使用綠色餐具”等內容,并向供應鏈端發出“英雄帖”,在為餐飲行業小微企業找到健康安全的綠色餐具,同時也有外賣平臺正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研發可降解環保餐盒。
總之,面對快餐包裝帶來的垃圾處理問題,需要政府、公眾、企業齊心協力,比如提高生產準入標準,支持垃圾分類與回收利用的產業化等。同時政府監管不能在以往水平上靜止不動,須跟得上外賣發展的速度,注重從環保的角度重新審視和制定監管的標準,并將其納入對平臺和商家的監管之中。唯有源頭和上游監管標準的清晰明確,才能換來下游鏈條治理的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