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印發了《關于聯合開展電子廢物、廢輪胎、廢塑料、廢舊衣服、廢家電拆解等再生利用行業清理整頓的通知》;
8月中旬環保部發布了最新版《進口廢物管理目錄》(2017年),從2017年12月31日起,生活源的廢塑料(共8個品種)、未經分揀的廢紙(共1個品種)、廢紡織原料(共11個品種)、釩渣(共4個品種)等4類24種固體廢物從《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調整列入了《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也就是說明上述的24種固體廢物,將會被當作“洋垃圾”而禁止進口;

9月份,國務院下令對31個省市開展環保安全檢查的活動;
目前環保督查已經滲入到了各行各業,而且影響的范圍也是非常的廣泛。
在禁廢令在加上環保風暴的雙重壓力之下,目前眾多的中小企業都面臨著原材料緊缺、環保去產能、以及外貿環境更加復雜、有實力企業海外建廠擴產、資金短缺及產品滯銷等危機。
在禁廢令的影響下,多數的企業都將目標轉移到了國內回收的領域。然而,在目前國內回收體系頂層設計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回收、分揀、流通以及加工等被多部門管理的體制下,國內目前的回收量不足以彌補將近700萬噸再生塑料進口的減量的缺口。當進口的貨源被政策切斷,而由于國民還不具備垃圾分類處理的意識,也導致了國內垃圾的分類的成本高、難度大,在這種不利的狀況下,對于再生下游的相關行業,再生原料要從哪里來?路徑應該如何走成為了目前最大的難題。
在環保督查的影響下,企業開工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從今年4月份以來,國內再生塑料市場整體開工率由5成左右持續的下行到了2成以下,基本上國內所有的再生塑料市場都在此次行動中均處于停工休整的狀態。經過了長期停工后,社會流通領域的貨源急劇下降,從而進一步的推高了再生料的成交價格。
在此大背景下,廢塑料企業應當盡快的轉型升級才是現在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