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晚些時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正值一個政治敏感時期,中國的市場波動——被普遍認為是政策決定所致——在全球引起波瀾。然而,在我們看來,在其最近的舉動中,中國更值得肯定而不是責怪。
隨著中國嘗試向更開放的經濟體轉變,有兩件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市場波動和艱難的政策決定。其中很多政策決定必須在風口浪尖時作出。
一個例子是7月A股市場首次出現調整后中國政府做出的干預。這在海外被普遍解讀為一次驚慌失措的反應。但是,中國市場主要由散戶驅動,維護社會和諧的需要是很重要的。因此,中國政府的反應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我們如何理解上個月——就在習近平將對美國進行首次正式訪問的前幾周——中國讓人民幣貶值的決定呢?此舉被廣泛定性為中國為提振其日益低迷的出口表現進行的一次嘗試。
鑒于美國政界人士多年來一直指責中國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匯率、且雙邊貿易將成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會晤的一個關鍵話題,人民幣此次貶值的時機從政治上來說至少是不恰當的?
我們不這樣認為。在我們看來,人民幣匯率調整提供了另外一個例子,證明人們多么容易誤讀中國的政策措施。
貶值?還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
將此舉形容為競爭性貶值的說法忽略了很多事實——比如盡管正面臨挑戰,但中國的出口表現基本上強于其地區競爭對手。單就這個原因,很難看出中國有何必要進行競爭性貶值。
另外,中國貿易平衡為正值(進口的下滑速度大于出口),而且中國還有令人尷尬的巨大貿易順差。人民幣貶值只會加劇這些問題,而且從政治上講還是在錯誤的時刻這么做。
在我們看來,中國央行的解釋更加說得通,即此輪調整旨在縮小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現貨價格之間異常巨大的差距??紤]到中國央行僅將匯率中間價壓低了1.9%,又在貶值說盛行、人民幣承壓時進入市場支撐匯率,這就說得通了。
認為此舉體現了政府的政策——利用境內外的私人資本實現經濟的現代化和多樣化——也合情合理。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一個更加側重于市場導向型的匯率制度——因此采取了拉近匯率中間價和現貨價格的舉動。
習近平給奧巴馬帶去好消息
我們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中國較少關注人民幣匯率,而更關注向國內經濟中正確的領域釋放流動性,以使消費發揮更大作用,與出口和投資兩個傳統引擎共同拉動經濟增長。
在這方面,習近平可以向奧巴馬傳達一些好消息:最近數據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和零售銷售出現了趨同現象——前者不斷下滑而后者保持穩定。盡管數據本身并不特別令人振奮,但它們表明中國經濟再平衡正在進行中。
而這對世界貿易來說將是一個可喜的發展,因為這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其中最為富裕的人已經在出國旅游和購買外國奢侈品方面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將繼續保持上升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