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腐植酸在中國的應用已經有400多年歷史,近60年才真正地應用科技手段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近日,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理事長曾憲成在聯合國大會上,更是第一次讓腐植酸產業走上了國際舞臺。
腐植酸產業發展邁向了新的階段,然而腐植酸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還需解決三個問題。
重新系統梳理腐植酸的功能。農業部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李榮處長表示,雖然國內對腐植酸研究很久,但很零散,腐植酸中能提高肥效的成分還需研究。在抗寒、抗澇、抗病等抗性以及與肥料中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配伍效果等依舊沒有系統的研究和權威發布。
此外,腐植酸的一些新功能依然需要探索。例如,黑色的腐植酸暴露在自然界中,在太陽照射后,土地的溫度升高,其中腐植酸是否起到了能量轉換的作用,有多大作用,這值得思考。
開發因地制宜的使用方法。腐植酸普利惠民新產業的發展最終要落實到產品的使用上,而目前農村勞動力的年齡結構以及機械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李榮表示,由于農村的勞動力以老年人為主,所以要開發更加省時省工的施肥方法。除普遍采用根施和葉面施肥以及兩者結合的方法之外,還需根據各地方的種植習慣和施肥習慣開發不同的施肥方法,達到省時省工的效果。
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薛世川則表示,現代化的農業,需要的是農機和綜合農業的結合,才能更好的提高肥效。國內外所有播種機都是淺層播種,而深耕才能保證肥效的充分吸收。
加強行業自律和標準制定。全國腐植酸肥料標準工作組組長鄒德乙表示,近些年腐植酸行業一直重視應用研究,沒有注重基礎研究。腐植酸行業目前只有幾個行業標準,還沒有國家標準,制定國家標準需提上議事日程。李榮表示,目前肥料中腐植酸含量測定仍采用氧化折算法間接得出,沒有準確的、科學的化驗測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腐植酸行業的快速發展,也給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機,使其能夠利用褐煤、煤矸石粉等造假。
所以腐植酸行業在加強行業自律的同時,應該著手通過系統研究,加強功能性指標的設計,讓行業有一個更為準確和科學的測定方法。此外,行業也需在原料選擇和工藝方面提升,對商標進行嚴格管理,牢把質量關,才能保持腐植酸產業的生命力。
重新系統梳理腐植酸的功能特性、開發因地制宜的使用方法、加強行業自律和標準制定,是腐植酸進一步推廣應用需要解決的三道難題。這是8月5日中國化工報記者從在京舉辦的首屆中華烏金文化傳播論壇上得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