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水污染防治形勢嚴峻,并面臨著供給側改革的巨大壓力。當前,新《環境保護法》開始試行、水十條頒布,狠抓水污染防治極有可能成為化工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環節,化工行業的“治水”問題也成為化工人士及環保從業者深思的問題。
化工行業面臨供給側改革巨大壓力
由于產能過剩、買方需求不足等原因,化工行業近年來持續低迷,2016年供給側改革大幕拉開,環保將倒逼整體化工行業朝向節能、綠色環保、高新產業發展,但這個過程將有一個艱難的“陣痛”期,如何平穩的度過值得化工人士和環保從業者的深思。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產業,也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市場規模已經從2000年的1.6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14年的7.4萬億元(年均增速12%),是全球第一大化工市場。但是,目前行業面臨著深遠的結構性變革的嚴峻的挑戰。
從2015年開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后,已正式拉開大幕。就中國化工行業而言,此前多年形成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嚴重制約了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并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
隨著國家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化工企業相關的管理措施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嚴格。為了達到更高的管理要求,化工企業不得不面對更高的環保成本,化工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成本優勢將大打折扣。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環保將給化工行業進一步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