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我國腈綸工業布局顯得十分不均勻,并且平均產能偏低。到“十五”末期即2005年之前,我國的所有腈綸企業都是國有制企業。到“十一五”期間,我國腈綸行業在陸續新增數家企業之后,才呈現出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存的局面。同時,我國腈綸的平均生產能力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的腈綸平均生產能力僅為韓國的56%,是中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58%和64%,為日本的79%。
不過,一直制約我國腈綸行業發展的主要障礙還是源自于原材料供應的短缺。眾所周知,腈綸的原料為丙烯腈。而丙烯腈則是以丙烯、氨、空氣和水為原料,按其一定量配比進入沸騰床或固定床反應器,在以硅膠作載體的磷鉬鉍系或銻鐵系催化劑作用下,在高溫下生成的。這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丙烯則主要來自石腦油裂解制乙烯和煉油的催化煉化工藝。
然而,由于國際國內近些年以來裂解制乙烯基本上走的都是成本更低、更環保的天然氣發展路線。所以,其副產品丙烯就直接減少。從實際情況來看,一旦相關企業的乙烯裝置降低負荷或停工檢修,丙烯貨源就十分緊缺。同時,即便是相對緊缺的丙烯也并非全部用于生產丙烯腈。據了解,由于近年來聚丙烯和環氧丙烷等其他下游產品占據了丙烯需求的大部分,能夠供應給丙烯腈企業的丙烯原料非常有限。這就導致了多年來我國丙烯腈一直供不應求,每年的進口量占到總需求量的三成左右。
到2011年6月,我國丙烯腈行業生產商只有10個,總產能僅為12839萬噸。不過,丙烯腈不但要進行腈綸的生產還要滿足abs樹脂、丙烯酰胺和丁腈橡膠等的生產需要。計劃經濟時代,國產丙烯腈約90%用于腈綸纖維的生產,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都調整目前僅僅只有約40%用于腈綸纖維的生產了。
另外,我國生產的腈綸纖維用到紡織服裝行業的大約占總產量的七成。其余的則用于裝飾、工業以及其他方面。所以,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對腈綸纖維的需求量,遠遠大于供應量。目前,腈綸纖維特別是一些高端的腈綸纖維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進口解決。
就在腈綸纖維行業受原材料供應不足所以制約而導致其發展遲緩的時候。另外品種的化纖,特別是改性滌綸纖維、波斯綸纖維也開始逐漸占領了紡織服裝行業中原本屬于腈綸纖維的使用領域。這主要是由于改性滌綸纖維的性能在某些方面與腈綸有極其相似之處。同時,受上游丙烯腈高價格的拖累,腈綸價格一直在高位運行,改性滌綸纖維更加便宜。據了解,一度腈綸跟滌綸的差價達到了每噸5000元以上。于是,下游的紗廠便采購大量的改性滌綸來替代腈綸進行生產。“被代替”也是我國腈綸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再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腈綸行業雖然發展還算比較迅速但是其產業結構卻呈現嚴重不合理的情況。除了腈綸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之外,絕大部分腈綸企業的產品品種單一,市場嚴重飽和造成其競爭能力偏弱。例如,在目前我國腈綸市場上。采用100%腈綸纖維生產的女士呢、大衣呢,以及采用毛型或中長型腈綸與黏膠纖維或滌綸的面料生產的混紡面料都屬于市場飽和型產品。但目前我國腈綸企業生產量最大的恰恰是這幾類面料。而市場需要量大,利潤高的改性腈綸面料,如仿羊絨、仿獸皮等面料卻因為企業生產設備、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原因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
實際上,我國腈綸行業這幾年面臨的復雜局面。有來自國際金融危機等大環境的,也有來自自身在工藝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不足造成的。不過,在我國總體經濟形勢尚佳,拉動內需形勢良好以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總的來看,我國腈綸行業的發展前景仍然呈現出穩重取進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