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郵政局最新數據統計,今年11月11日至11月16日“雙十一”期間,我國快遞業務總量為3.46億件,比去年“雙十一”同期增長73%.在可喜的數字背后,狂歡購物帶來了大量快遞包裝的浪費問題。快遞過度包裝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雖然快遞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隨之洶涌而來的無法被合理處理的包裝材料也破壞了我們的環境。
快遞過度包裝弊端多
首先,過度包裝使得成本較高。由于缺乏專門的回收和管理路徑,收貨方到處扔包裝,發貨方卻花錢買包裝材料,直接增加運營成本。根據幾家快遞公司反映,他們使用的這些包裝物料都是從上級公司或總部采購的,而且價格并不便宜。類似于包裝衣服的塑料袋,每個的成本約為3-5毛,要是紙箱則成本更高。以山東濟南為例,一家快遞加盟點老板表示,雙十一期間數量倍增每天要用1000多件。算起來光這一塊的成本大概就要300元左右。據估算,整個公司在濟南有200多個點,每天光包裝成本大概就得四五萬元。
快遞包裝過度問題不容忽視
如“俄羅斯套娃”般的快遞包裝實屬不必要。有消費者反映其在網上購買一部電腦和一本書。電腦的包裝巨大,拆出來一大堆包裝物。紙箱外面由膠帶纏繞四五遍,打開困難不說,拆開后里面的填充物足有電腦的兩倍之多。書本的包裝則由是由硬板紙包裹且外面由塑料袋包裝再加上三層的膠帶。電腦是易碎的貴重物品,包裝嚴實點尚情有可原,然而書本既非貴重也不易碎。包裹如此嚴密,實屬浪費材料。
其次常年累積無法降解的塑料包裝材料造成環境污染。和傳統購物模式不同,網購依賴快遞,而每一份快遞至少一層外包裝和若干膠帶。透明膠帶作為快遞包裝的一部分,主要原料是聚氯乙烯,在自然條件下,至少需要100年才能自然分解。根據相關人士初步計算,2014年快遞的包裝膠帶可以圍繞地球288圈。
那么如何解決過度包裝的問題呢?個人有以下兩點建議:
首先,個人要自覺抵制過度包裝,環保網購。對于網購的包裝拆下來的材料要做合理處理。消費者最好把紙盒收集起來賣到廢品回收站,這樣不僅免去了分類處理垃圾的麻煩,也提高了資源的回收利用率。對于一些保存完好的快遞包裝盒、包裝袋和填充物,拆開之后可直接交給快遞員,以便他們循環利用;對于拆壞的無法回收的快遞袋子材質結實,可以用來裝廚房垃圾。另外,快遞盒子還可以在網上搜些DIY的方法變成精美的首飾盒或者鞋盒等下小東西裝飾家里。
其次,政府要盡快完善快遞包裝規范,通過法規限制電商從業人員過度包裝。現行的《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中雖然明確規定快件分離脫手的距離,卻沒有涉及快遞的包裹規范。目前我國的捆綁材料普遍使用膠帶,然而歐美國家早就使用可降解的聚乙烯打包帶。如果我國進一步規范快遞包裝盒的強度以及大小等具體細節問題進行規定,增加包裹材質強度,削弱膠帶的使用力度,盡快普及聚乙烯之類的環保包裝材料,那么過度包裝的煩惱便可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