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特征為富煤、貧油、少氣。國內天然氣一度被喻為“巴黎香水”,很緊俏,價格也由政府進行控制,用居高不下來形容并不過分。但自去年以來,國際天然氣價格隨同原油一路出現持續斷懸式下跌,價格幾近腰斬。國內天然氣價格終于在今年出現松動。
2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決定自4月1日采暖基本結束后,按照現行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將各省份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降低0.44元/立方米,存量氣最高門站價格提高0.04元/立方米,實現存量氣和增量氣門站價格并軌。最近又有傳聞,國內天然氣價格還將進一步下調,并逐步實行“市場凈回值法”定價機制。也就是說,未來天然氣價格交由市場決定。可以預料,我國天然氣價格還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空間。
在市場條件下,任何產品價格的漲跌無不取決于供求關系,天然氣自然也不例外。我國天然氣價格的下跌,一定是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事實正是如此。
就供應方面而言,我國天然氣供應渠道日趨多樣化。隨著國際天然氣價格的走低,從國際采購更多天然氣變得順理成章。據有關方面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管道天然氣1237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4.82%。國內天然氣產量也出現較大幅度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天然氣產量629.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48%。此外,隨著我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的快速推進,天然氣替代產品正呈爆炸式增長。例如今年以來,我國頁巖氣產能實現突破,產量增長迅猛。煤制天然氣項目的產能也在逐漸釋放,目前,我國已建成的煤制天然氣項目4個,形成產能31億立方米,并開始供應市場。
而就天然氣需求來講,全球氣候變暖、經濟增速趨緩等導致下游產業對天然氣的消費增速要遠低于天然氣生產的增速。由此可見,從國際到國內,天然氣供求關系均發生了較大變化,早已今非昔比。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天然氣供應過剩、價格低迷的態勢還將持續下去。這是因為,國產天然氣、進口天然氣、頁巖氣、煤制天然氣都將呈快速上升趨勢。以煤制天然氣為例,國家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煤制氣項目達17個,產能近千億立方米,而規劃的項目更是多達60多個;我國頁巖氣技術已取得突破,產量將出現快速增長。與之相比,天然氣需求的增長則相對緩慢。
與此同時,我國天然氣價格的改革正在加速,未來天然氣將形成市場化的定價規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完全放開氣源價格,政府只監管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管道運輸價格和配氣價格。
筆者在此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國內煤制天然氣和頁巖氣等的發展速度應該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如果一哄而上,勢必加速產能過剩,導致天然氣價格的更加低迷。長期的價格低迷,必然會傷害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