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頻發,以“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為例,根據商務部公開信息統計,今年以來,國外對中國新發起的“雙反”案件已有20多起。其中,發起方既有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有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從行業來看,鋼鐵、汽車輪胎等行業繼續成為重災區。
國際貿易摩擦頻發 輪胎行業成重災區
鋼鐵業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接連受到來自歐盟和美國的調查: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3月4日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不銹鋼板材和帶材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而此前,2月13日,歐委會官方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無縫鋼管、中厚板和熱軋平材鋼三類鋼鐵產品同時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對自中國進口的冷軋鋼板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據介紹,鋼鐵行業已經成為中歐貿易摩擦頻發的重點領域。自2014年以來,歐盟針對中國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共計15起,其中鋼鐵類產品8起,占比超過半數。
美國近年來也頻繁對鍍鋅板、冷軋板、不銹鋼等中國高端鋼鐵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中國企業利益造成重大影響。
針對歐美對過剩產能的詬病,商務部負責人也多次強調,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鋼鐵產能過剩是全球鋼鐵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需要各國協同應對,而不應簡單訴諸貿易保護的手段。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已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對話和磋商妥善解決貿易摩擦,為兩國產業的正常貿易與良好合作創造公平、公正、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不僅是鋼鐵,輪胎等汽車配件也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2月1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卡車和公共汽車輪胎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
事實上,自2007年開始,美方已先后對原產于中國多個輪胎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并采取限制措施,給中國輪胎產品對美正常出口造成嚴重阻礙,對中國輪胎產業利益造成重大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業內人士指出,在輪胎案中,美國商務部的立案決定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尤其是申請人資格和產業代表性存在嚴重問題。
該案由美國的工會組織提出申請,美國內一些主要輪胎企業并不支持立案。同時,美國內輪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盈利狀況良好。
在這種情況下,美方仍然對上述產品發起“雙反”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