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商所(CME)首席經濟學家Blu Putnam最近發表研究報告稱,2015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長明顯遲滯,其中新興經濟體在經濟結構因素約束下表現疲軟;歐洲和日本受益于QE逐步走出增長停滯的泥潭,溫和增長;美國經濟一季度受天氣因素拖累,二季度受強勢美元沖擊以及制造業、服務業下滑拖累而增長放緩。
展望下半年,全球經濟還處于緩慢或者極低速的增長趨勢當中,只不過經濟走勢可能會出現分化,其中上半年表現相對搶眼的歐元區和日本讓位于美國。
作為全球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中國經濟減速對全球經濟影響是很大的。中國自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6月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斷加碼的基建投資,為房地產政策松綁,并且輔以發展直接融資,以便達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穩增長的目的。
從部分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企穩的跡象。6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為49.6,雖然未回到擴張區間,但創3個月新高,較5月終值49.2回升了0.4個百分點。其中新訂單分項指數初值升至50.3,為4個月來首度擴張。重要的是,5月房地產部分指標紛紛回暖,其中房地產銷售面積累計降幅收斂至-0.2%,而5月當月房地產銷售面積同比增長達到14.9%。地產的小周期企穩反彈會帶動經濟短周期企穩。
然而,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和周期性問題疊加,意味著中國經濟三季度可能只是短暫的企穩。2015—2016年是最艱難的時刻,工業化后期、人口紅利消散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而過早實施計劃生育、貧富差距拉大和體制導致資源配置效率抵消等都加大中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破局在于改革和經濟轉型,尋求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改革觸動固有利益,推進尤為艱難。
歐洲經濟在下半年可能再次疲軟。首先,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過度擴張可能帶來國債市場流動性資產枯竭,從而削弱歐洲QE對經濟的提振效果;其次,歐洲私人部門債務過高,銀行資產負債表并不健康,使得歐元區非金融機構信貸持續下降,最終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數據顯示,2015年5月歐元區非金融機構信貸總額約為4.299萬億歐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7%。
美國經濟在下半年有可能重新回歸中性增長。最新數據顯示,美國5月個人消費支出(PCE)環比增長0.9%,創近6年來新高。而勞動力市場指標已經開始轉強,同時薪資也開始增長,因此預計未來幾個季度消費支出將加速。從美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來看,由于美國銀行業和私人部門完成了去杠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相對健康,因此美國經濟相對于歐元區的增長潛力更高。
從美元走勢來看,美元走強對于美國出口存在一定的負面沖擊,但是從長期來看,由于美聯儲加息預期吸引資金回流美國,另外國際原油價格處于相對的中低位,因此美國經濟部門的能源成本具有優勢,美國私人部門投資會加速。
不過,美國經濟增長也存在潛在的制約,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力增長放緩。按照實際GDP增速等于勞動力增長率+勞動生產率增速,在勞動生產率短期難以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勞動力增長率減速可能導致實際GDP增速的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