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技術和工藝的發展進程,目前業界將燃料乙醇分為三類:以玉米、小麥等糧食為原料生產的第1 代糧食乙醇,以木薯、甘蔗、甜高粱稈等經濟作物為原料的第1.5 代非糧乙醇,以玉米秸稈、玉米芯等纖維素物質為原料的第2 代纖維素乙醇。我國對燃料乙醇采取的政策是“穩定1 代,發展1.5 代,推動2 代”。
我國纖維素乙醇的產業化已正式起步。記者昨日在中糧集團采訪時獲悉,中糧集團等已聯手開發出適用于玉米秸稈等多種生物質原料的全套纖維素制乙醇5 萬噸級工藝包,中糧生化能源(肇東)有限公司采用該工藝包建設的5 萬噸/年纖維素乙醇示范生產線將于年底開工啟建,該裝置將是國內第一套5 萬噸級纖維素乙醇工業規模裝置。
國內燃料乙醇產業化剛剛起步
“我們開發的纖維素乙醇技術可將農作物秸稈中的五碳糖、六碳糖全部發酵轉化,乙醇原料單耗相比已有技術降低了近40%。同時,我們還開創了燃料乙醇 - 生物電的醇電聯產模式,在生產燃料乙醇的同時,將難利用的木質素用來發電,使秸稈實現充分高效利用。”中糧集團生物能源事業部總經理李北的一席話概括了纖維素乙醇技術的成本優勢。中糧集團在燃料乙醇的研發和產業化上一直走在國內前列,擁有全國40%的燃料乙醇產能,曾于2007 年建成世界首套以木薯為原料的非糧乙醇裝置。
纖維素燃料乙醇是我國近年來力推的生物質能源利用項目。據統計,我國每年可收集秸稈總量約9 億噸,除去用于造紙、飼料、造肥還田及收集損失外,每年有近2 億噸秸稈可用于生產乙醇,發展纖維素乙醇有充足的原料保障。據中糧集團技術負責人介紹,秸稈等農林廢棄物中主要有3 種組分,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木質素不易轉化,一般用作燃料;纖維素水解產生的六碳糖可直接用于生產乙醇;半纖維素水解產生的五碳糖(又稱木糖)則很難生產乙醇。國內已有的纖維素乙醇技術通常將這部分五碳糖用來生產沼氣或木糖系列產品,一般7 噸秸稈可生產1 噸燃料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