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某企業成功研究出了氧化生物雙降解生態地膜。
我國從1978年開始推廣地膜覆蓋技術至今,每年地膜用量達125萬噸,覆蓋3億畝40多種農作物。但目前廢舊地膜的回收率不足30%,殘留在土壤耕層里的地膜越積越多,形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氧化生物雙降解生態地膜的研發,不僅解決了多年困擾我國農業生產中難題,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
氧化生物雙降解生態地膜綜合利用了氧化降解和生物降解技術,可以根據不同作物的生育期需求,通過添加不同劑量添加劑進行降解調控。普通地膜是以聚乙烯為基材,通過吹塑設備生產出來的塑料薄膜產品。該地膜與普通地膜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生產過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納米降解助劑,這樣既能保留普通地膜良好的拉伸、透光等使用性能,又能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需求進行可控降解。
據企業技術人員介紹,該技術克服了光催化降解技術在無光或光照不足時不易降解和光線充足時降解過快的缺陷,廢棄后生態地膜通過自然界的光、熱及微生物的作用,定時可控的將大分子量的聚乙烯氧化降解為小分子量的低聚物,再由土壤常見的微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水和腐殖質,回歸生態圈。
研究表明,作物覆膜種植7—10年,會造成嚴重的農田“白色污染”,導致棉花減產10%—23%,花生減產10%—15%,玉米減產10%—21%,土豆減產15%—30%,蔬菜減產15%—59%。大量的殘膜對土壤結構的破壞、作物的生產發育及產量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使用氧化生物雙降解生態地膜從源頭切斷污染源,是解決農田‘白色污染’的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