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是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內某環保組織負責人張伯駒介紹,普通塑料袋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降解,作為垃圾處理時,無論是焚燒還是填埋,都會對環境產生危害。
塑料袋大行其道 白色污染成困擾
據報道,塑料袋對于現代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了,也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節假日期間,塑料袋的使用更為集中。雖然我國在2008年6月1號出臺了“限塑令”,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但這一規定如今似乎逐漸被人們遺忘。不僅集貿市場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大行其道,商場、超市內大量的免費塑料袋也讓限塑令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張伯駒介紹,(塑料袋)的處理很多時候沒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所以和生活垃圾一起處理。塑料袋尤其是超薄的塑料袋,是由聚氯乙烯還有聚苯乙烯制成的。如果焚燒的話,很有可能產生持久性的有機污染物,比如像二噁英這樣對人體危害比較大,而且可以富集的污染物。如果要填埋的話,因為塑料本身不溶于水,所以會加速土壤的板結,而且會讓垃圾的降解速度變慢。
張伯駒說,白色污染問題在“限塑令”出臺前后曾引發公眾關注。但隨著城鄉環境衛生狀況的改善,塑料袋引發的污染問題不再凸顯。人們關注較多的,通常是空氣、水等污染問題,白色污染似乎正在被人們遺忘。他表示,現在也有一些環境的問題可能對大家來說更急迫、更顯性化。因為對于大多數來說,什么更顯性化就更關注什么。
如今,人們為了追求便利性,塑料袋的使用反而有增多的趨勢。在張伯駒看來,“限塑令”出臺后沒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不僅使塑料袋仍大行其道,更也讓政策的權威性受到影響。
張伯駒表示,限塑令推廣初期的時候,塑料袋的使用量是下降的,但替代塑料袋的物品并沒有有效地推廣或者跟進。所以雖然有了限制,但沒能把公眾地消費習慣進行改變。雖然超市執行的還是相對到位一些,但是菜市場啊,還有飯店、餐館,路邊的商販,仍然會用0.025mm以下超薄塑料袋,包括對超薄塑料袋生產的小作坊銷售的渠道也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管。你推行了但不力,他就對這個政策沒有信心了,他就不聞不問了,這個形同虛設是最大的問題。
實際上,不少專注于環保的熱心人士,這些年也在不停為減少塑料袋的使用而奔走呼吁。浙江省人大代表陳飛為了讓人們遠離塑料袋,曾自掏腰包,向市民免費贈送上萬只菜籃子,也因此被稱為“菜籃子代表”。但陳飛坦言,其推廣的效果并不好。“籃子我送的數量很多很多了,城市里(推廣)效果不好,沒有人去重視。這個布袋子民間也搞不起來,民間沒有這種權力的。”陳飛說。
相對于大都免費而且方便的塑料袋來說,無論是菜籃子還是布袋子,都需要隨身攜帶,便捷性大不如前者。陳飛認為,要想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就要嚴格執行限塑令,提高塑料袋的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