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暨亥姆霍茲極地與海洋研究中心北海辦公室的Lars Gutow和同事選取海洋等足動物Idotea emarginata作為模型進行初步研究。研究人員用摻入塑料顆粒的人工藻飼養這些等足動物。這些食物含有濃度不同的三種微小塑料顆粒,分別是工業生產的直徑為10微米左右的聚苯乙烯塑料顆粒和自制的聚乙烯碎片和丙烯酸纖維。
借助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以及電子顯微鏡,研究人員研究了三種微粒對等足動物的影響。他們能夠在動物體內跟蹤檢測這些微型塑料顆粒,從而得知微型塑料顆粒在消化系統不同位置的濃度。研究表明,動物糞便中微型塑料顆粒的濃度與食物中幾乎相同。科學家在動物的胃和腸道中發現了少量的微型塑料顆粒,而在消化腺中卻沒有發現任何塑料顆粒。Gutow總結道:“這些等足動物能夠正常攝入和排出含微型塑料顆粒的人工食物,它們并不會吸收或累積微型塑料顆粒。”
聚苯乙烯塑料顆粒污染或對海洋生物有害
因此,研究中使用的這種尺寸的塑料顆粒并不會對等足類動物造成影響,對甲殼綱動物可能也是如此。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暨亥姆霍茲極地與海洋研究中心北海辦公室的生物學家說:“微型塑料顆粒沒有進入等足動物Idotea emarginata的消化腺,而消化腺對于甲殼綱動物來說,同樣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部位。”
研究人員發現,在長達6-7周的飼養實驗過程中,微型塑料顆粒未對等足動物造成影響。對食用微型塑料顆粒和未食用微型塑料顆粒的動物來說,存活率、生長曲線等健康參數沒有顯著區別。在一項早期研究中,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暨亥姆霍茲極地與海洋研究中心的生物學家Angela Köhler教授發現,攝入和吸收高濃度微型塑料顆粒的貽貝會出現炎癥反應。這表明不同物種對微型塑料顆粒的反應不同。Gutow補充道:“與濾食性攝食的貽貝類動物不同,等足動物在自然狀態下會更頻繁地攝入難以消化的物質,因而它們可能能夠適應。”
Lars Gutow博士闡釋了這項研究的動機,他說:“鳥類或魚攝入大型塑料制品會導致胃腸道堵塞從而處于嚴重的饑餓狀態。我們想知道微型塑料顆粒對小型動物是否有類似的影響。目前關于微型塑料顆粒對生物影響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微型塑料顆粒對海洋動物的影響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項研究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雜志上。有觀點表明微型塑料顆粒污染可能對海洋生物有害,這項研究驗證了這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