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瓶瓶子越來越輕軟
“這瓶子太軟了,蓋兒都擰不開了。”今天下午,剛在羽毛球館鍛煉完的聶女士,在體育場路的一家便利店買了瓶礦泉水,想旋開蓋子喝水時卻遇到了難題,瓶身都擠變形了,可瓶蓋愣是沒擰開。捏著礦泉水瓶,聶女士一臉不解:我喝這牌子的礦泉水都十幾年了,怎么現在瓶子忽然變得這么軟?“輕輕一捏,瓶身上就出現一個‘坑’,很難自動恢復原形。”她邊說邊示范給記者看。不過,聶女士也發現,相比她兩元錢的礦泉水,同伴7元一瓶的功能飲料的瓶身似乎就要“扎實”得多,擰瓶蓋也比較輕松,而且不易被擠變形。
聶女士的發現并不是沒有依據。記者隨即走訪了杭州市體育館附近的幾家超市,發現越是價格低的飲料,瓶子捏起來就越軟,價高的則相對較硬。
難道是礦泉水瓶的重量“縮水”了?
相關人士表示:礦泉水瓶確實越來越難擰了, 因為不少飲料生產廠家在逐步減輕礦泉水瓶的重量。
常與這類商品打交道的徐先生告訴記者,五六年前,礦泉水瓶的重量一般在25克左右,后來就變成了21克左右。而目前,普通的礦泉水瓶重量減少到16克左右,一些小企業的瓶子重量更輕,只有13克、14克樣子。
一只瓶子只省了幾分錢
“以前業內有個說法,礦泉水瓶價格是一克一分錢。”曾在國內某知名礦泉水公司市場部工作的厲鴻亮告訴記者,現在的瓶子重量幾乎都減半了,價格還是兩三角錢一個,背后原因就是原材料漲價了。
據介紹,包括礦泉水瓶在內的塑料制瓶大多是瓶級聚酯切片制成的,而生產瓶級聚酯的原料是一種叫PTA(精對苯二甲酸)的物質。石油經過一定的工藝過程生產出石腦油,石腦油再經過一定工藝過程就可以提煉出PTA。
而據記者了解,去年以來,國際油價上漲近30%,雖然最近有所回落,但布倫特原油價格依然在每桶110美元以上。
原油成本的壓力,勢必會沿著產業鏈逐步往下轉移。厲鴻亮說,去年底不少飲料瓶生產企業就曾向下游廠商提出過漲價要求,但對價格極為敏感的飲料生產企業并不愿意貿然增加成本,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將礦泉水瓶子做輕,或者做小。
相比而言,做輕似乎更具迷惑性,也免去了生產企業更改胎模的麻煩。根據推算,目前市場常見的16克礦泉水瓶,出廠價每只在0.25元左右,相當于礦泉水售價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如果減輕到13克,就能省下0.046元。這對廠商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
不過,對于普通飲料瓶生產企業來說,13克幾乎已經是礦泉水瓶重量的極限,技術上再突破的成本也很大。厲鴻亮說,所以,如果國際油價繼續上漲,礦泉水很可能會因包裝瓶而漲價。
都是油價上漲惹的禍
還有不少消費者注意到,生活中常用的吸管,也越變越軟了。國內最大的吸管生產企業義烏雙童吸管有限公司董事長樓仲平坦言,“維持”雙童吸管的硬度讓公司的成本又增了不少。
其實,這些都和國際油價上漲大有關系。“國際油價上漲一個百分點,我們的利潤就減少0.2至0.3個百分點。”樓仲平說,去年以來,公司每根吸管的利潤減少了6至9個百分點,“而這幾乎是全部利潤。”
相對于整個龐大石化衍生產品來說,礦泉水瓶、吸管等塑料制品不過是個小小的分支。當雙童吸管苦苦支撐時,一些礦泉水瓶生產企業則通過“瘦身”規避影響。還有一部分商品,則面臨價格上調、或已然上調的局面。
“各種塑料制品所用的原料大都是石油提取物。”富陽萬龍塑料包裝有限公司辦公室負責人孫劍鋒說,石油價格一旦波動,化纖制造、塑料加工、橡膠制品、建材、汽車等行業必然受到影響。
孫劍鋒告訴記者,公司上周采購的PVC樹脂粉價格是8000元/噸,相對去年6月份每噸7300元左右的價格,漲幅接近10%,“相當于每只編織袋的成本漲了0.2元左右。”而據記者了解,2007年國際油價超過140美元/桶時,樹脂粉價格曾超過9000元/噸。
“聚酯物還有一類產品,就是種類繁多的服裝面料。”紹興柯橋風駿貿易公司負責人陳富良告訴記者。他透露,價滌綸纖維中PTA,兩年之內價格從每噸5200元漲到現在每噸8500元上下,化纖面料價格也隨之漲了30%至40%。雖然近期因市場處于淡季,但整個行業一直承受著巨大的成本壓力。
供求關系決定產品價格,如果原材料價格不降,一段時間的僵持后產品終究要漲價,但是價格的傳導需要一定時間,每個環節都要對漲價因素進行一定消化。陳富良說,而眼下,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正在不斷擠壓下游衍生產品的成本空間,部分商品的漲價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