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生了巨大變革,傳統的行業格局逐步解體,舊的交易模式、經營模式逐步退出,新平臺、新模式不斷涌現,創新、轉型、變革成為2015年行業發展的主旋律。破舊迎新,在新的一年,中國大宗商品交易行業將如何發展,筆者在此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探討和交流。
行業洗牌加快進行,春秋爭霸將成新常態
2015年,現貨交易平臺崛起,交易模式有掛牌交易、即期現貨、商城交易、現貨發售、柜臺交易、連續交易、易貨交易、競價交易、現貨拍賣、招投標交易、訂單交易、專場交易、微盤交易、現貨直購、連售交易、現貨定制、產品眾籌、商品期權等,交易品種發展為652種,覆蓋農副產品441種、能源化工類103種、金屬類58種、其他類50種。整個市場老將、新秀各顯其能,行業競爭空前激烈。2016年仍將延續這一趨勢,且競爭形勢更趨激烈,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將進入春秋爭霸的新常態。
供給側改革為行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2015年供給側改革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主攻方向。供給側改革旨在優化改善供給結構,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未來,一批原本由政府定價的大宗商品如成品油、天然氣、電力等將逐步實現市場化定價。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作為一種極為有效的供給端管理工具,可通過市場化手段對各類資源要素進行配置,并為供給端產業提供金融、信息等服務。如2015年上海天然氣交易中心成立,國家電力改革體制改革配套文件提出要“組建相對獨立的電力交易機構”,這一系列的國家行為,無疑向市場釋放了國家充分認可和肯定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作用的強烈信號,在此示范效應帶動下,各類工業品、農產品進入交易平臺交易將成為熱潮。
政府監管不斷完善,行業發展更加有序
在經歷股災和泛亞事件后,防范金融風險將成為2016年金融改革的一大重點,因此,繼2015年在江蘇省、浙江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湖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福建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多個省、市、自治區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的基礎上,對大宗商品市場的整頓行動還將持續,政策法規還將不斷完善,監管力度還將加強。大宗商品行業發展將更加有序規范。
集團化發展將成為行業主流
隨著競爭的加劇,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大,對交易平臺的公信力、硬件設施、人才儲備、經營能力、專業性的要求不斷提高,多元化、多模式發展成為主流,由傳統私營資本主導的交易平臺已難滿足市場及投資者的要求。因此,在2016年,國有資本將全面主導行業發展,各單一要素的交易平臺,或實力弱小的交易平臺將通過合并重組的方式組建大型的交易所集團,以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去杠桿加快,服務實體經濟才是王道
金融的本質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但前些年,一些打著“金融創新”名號的業務已經超出了服務實體經濟的范疇,淪為純粹的投機行為。事實上,2015年已有許多大型交易平臺開始去杠桿化。可以預見,2016年的去杠桿化動作還將繼續加強,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也將更加貼近現貨實體,回歸服務現貨交易的本質,夯實現貨交收的基礎。在做好現貨交收的基礎上,一批有實力的交易平臺也將在期現互通、跨市場倉單串換、倉單質押、供應鏈融資等業務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