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去煤改氣”后出現的巨量替代能源缺口為天然氣帶來了一輪發展的黃金周期,那么同時也給煤制油氣為代表的現代煤化工行業帶來了咸魚翻身,甚至可以說是起死回生的機會——由于天然氣供給的增量遠不及需求缺口的增速,利用煤炭就地形態轉換制成油氣作為補充資源的構想被部分業界人士推崇,并最終被監管層采納。
僅2013年一年,發改委在3月和10月分兩批次集中批復了逾14個煤制油氣項目和6個煤制烯烴項目,2014年1-5月又有4個煤制氣項目獲批或取得前期工作路條。其中,絕大部分新批項目位于陜西、內蒙古、新疆等西部富煤缺水地區,業主單位仍然以大型能源央企為主。
至此,2011年為限制煤化工盲目投建的行業限制政策基本被擱置一旁,地方政府及實力資本投入煤制油氣為主的新型煤化工項目的熱情愈顯。以內蒙古為例,自治區發改委6月20日透露,眼下當地已獲國家“路條”的煤制油氣項目總投資額2230億元,總規模280億立方米煤制氣、200萬噸煤制油的五大煤制油氣項目正在加快推進。而截至2013年年初,內蒙古就已形成142萬噸煤制油、106萬噸煤制烯烴、765萬噸煤制甲醇、20萬噸煤制乙二醇、 278萬噸煤制合成氨,以及13.3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的各類新型煤化工產能。
結合上述煤化工產品動輒單位水耗數萬噸、當地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200立方米的現實情況對比看,內蒙古新型煤化工項目陸續投產后大量占取當地水資源,甚至與民爭水將成為難以避免的現實。
其實,內蒙古之外的西部煤炭主要產區均存在類似問題。此外,一些技術水平低、規模體量有限的小型煤制油氣項目也紛紛迎著“行業春風”爭搶路條。有數據統計,目前我國處于運行、試車、建設和前期工作階段的煤制油項目有26個、煤制天然氣項目則多達67個。
不過,煤制油氣項目因能源轉化率低下一直被部分行業及學界人士詬病,尤其是難以控制的水耗及水土污染風險更是引發環保人士的持續尖銳批評。考慮到不同聲音,同時抑制新型煤化工再度出現的投資過熱勢頭,7月17日能源局發文提高煤制油氣項目準入門檻,部分硬性指標較2011年文件直接翻倍,并重申 “量水而建”的原則。另據2014年年初消息,監管部門連同石化協會等行業協會正在商定有關煤制油氣項目投建的總量控制文件,只是鑒于地方政府及企業方的阻力遲遲難以敲定。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能源峰會上,華電集團人士披露,旗下數個煤化工項目正在謹慎推動,結合其7月中旬與天龍控股、陜西益泰能源簽訂榆林百萬噸煤基芳烴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意圖打通煤化工上下游產業鏈的動作看,煤化工在華電集團業務板塊中還將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這在近期屢屢曝出有大型能源央企剝離煤化工業務大背景下,實屬行業的“亮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