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顧問公司Emil van Essen基金經理稱,現在人們不知道該如何看待油價,有人認為油價將升至60美元/桶,有些人則認為OPEC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不過,質疑聲從來都是有的,油價暴跌之際市場也同樣存在對OPEC的質疑聲。)看完后面的文字,相信投資者不會再忽略OPEC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
2014年11月27日,歐洲、奧地利、維也納,OPEC舉行了一次牽動全世界注意力的會議,圍繞當時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下跌的狀況,“減產保價”的呼聲不絕于耳,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OPEC做出了一個好似“自裁”的決定,維持目前產能不變。當天美原油價格暴跌6%,從73美元/桶,直接跌倒67美元/桶。之后一直到2015年1月29日,原油跌至43美元/桶。
2015年2月,由于天氣原因OPEC開始減少原油供應。此后美原油價格開始回升,至2015年5月初,美原油價格回升至64美元/桶。
2015年6月5日OPEC產量會議決定,維持當前產出目標于3000萬桶/日,堅持其對低價的容忍,從而達成其保證市場份額的目的。此后,直至8月24日,美原油跌破40美元/桶關口,最大跌至37.76美元/桶。
2015年8月底,油價暴跌導致美國EIA和政府數據顯示美國原油產量減少,OPEC試圖以低油價打壓美國產量的策略貌似已奏效,隨即市場傳出消息表示OPEC表態準備好與其他產油國談判原油“公允價”,暗指削減產量,促成三個交易日原油反彈近27%,錄得25年最大三日漲幅。
2015年9月1日,俄羅斯總理表示,OPEC和俄羅斯已多次舉行會談商量低油價問題,但目前尚未達成任何協議。油價受OPEC公允價“誤會”打壓而由暴漲轉為暴跌,三日暴漲27%后,暴跌近8%。
從過去可以看出,OPEC不減產,油價就暴跌;減產(或傳出減產的消息),油價就暴漲,可謂一舉一動時刻牽引著國際原油的價格走勢。看到這里,關于OPEC的能量,相信各位投資者心里一定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關于OPEC,你需要知道的】
石油輸出國組織,即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中文音譯為歐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
【組織組成】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s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簡稱“歐佩克”。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現在,歐佩克旨在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并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11》,2010年底該組織成員石油總儲量為10,684億桶,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77.2%,2010年該組織成員原油產量為16.233億噸,約占世界原油產量的39%,
【成立目的】
在于協調各國石油政策,商定原油產量和價格,采取共同行動反對西方國家對產油國的剝削和掠奪,保護本國資源,維護自身利益。
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于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飚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
歐佩克并不能控制國際石油市場,因其成員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分別只占世界石油、天然氣總產量的40%和14%。但是,歐佩克成員國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60%,對國際石油市場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特別是當其決定減少或增加石油產量時。歐佩克旨在保持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并致力于向消費者提供價格合理的穩定的石油供應,兼顧石油生產國與消費國雙方的利益。歐佩克通過自愿減少石油產量,或在市場供應不足時增加石油產量的方法來達成上述目標。例如,1990 年海灣危機期間,歐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產量,以彌補伊拉克遭經濟制裁后石油市場上出現的每天300萬桶的缺口。
【歐佩克大會】
歐佩克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各成員國向大會派出以石油、礦產和能源部長(大臣)為首的代表團。大會每年召開兩次,如有需要還可召開特別會議。大會奉行全體成員國一致原則,每個成員國均為一票,負責制定該組織的大政方針,并決定以何種適當方式加以執行。
現有12個成員國: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
非成員國
歐洲:丹麥、意大利、荷蘭、挪威、俄羅斯、英國、羅馬尼亞、土耳其、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保加利亞。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中東:巴林、約旦、敘利亞、以色列、阿曼和也門。
非洲:南非、摩洛哥、莫桑比克、馬里、喀麥隆、科特迪瓦、貝寧、塞舌爾、納米比亞、埃及、剛果、蘇丹、加蓬、突尼斯、和赤道幾內亞。
南美洲:哥倫比亞、秘魯、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巴西。
大洋洲: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
亞洲:泰國、越南、印度、老撾、蒙古、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格魯吉亞、文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孟加拉、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東帝汶、菲律賓、緬甸、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