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鞋底的原料主要是異氰酸酯、聚多元醇、擴鏈劑、勻泡劑、催化劑和其它添加劑。
鞋底所用的異氰酸酯主要是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l)以及它的液化改性體。它的毒性較小,而且賦予成品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屈撓性。甲苯二異氰酸酯雖然價格便宜,但它不能賦予鞋底足夠的屈撓性,鞋底容易折斷,所以不宜制作鞋底。由于MDI在室溫下是固體,操作不便,所以現在它的改性體,特別是液化MDI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用于鞋底的低聚多元醇可分為兩大類: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聚酯型鞋底強度大,耐磨性好,與鞋面的粘接力強,所以目前世界鞋底用聚多元醇主要是聚酯;聚醚多元醇用于鞋底的主要是聚四氫呋喃聚醚,它賦予鞋底很好的性能,特別是低溫屈撓性,但由于價格較貴,故用量較少。而由環氧丙烷和環氧乙烷制得的聚醚只能用于物性要求不高的場合,如內鞋墊等。聚酯主要是下列幾種類型:己二酸—乙二醇系、己二酸—乙二醇—丁二醇系、己二酸—二乙二醇系。這些類型的聚酯黏度不同,可以靈活配比以適應工藝及設備的需要。
鞋底所用的擴鏈劑大多為低分子多元醇,如二乙二醇、乙二醇、1,4—丁二醇等。這些低分子化合物和異氰酸酯反應生成硬段,它們對鞋底的物性影響很大。
鞋底配方中擴鏈劑的用量是頗為重要的,以常用的丁二醇擴鏈劑為例,它們對鞋底的影響如表9—1所示。
由表9—1可以看出,在密度相同情況下,丁二醇含量越高,制品硬度越大,強度也越大,但伸長率下降,所以對厚鞋底不甚合適。
如果丁二醇含量一定,要求制備不同硬度的制品,則可以改變發泡劑用量調整密度。總之,配方的選擇必須兼顧產品性能和經濟上的合理。
作為鞋底用的發泡劑有水和氟烴化合物。聚酯體系一般采用水作發泡劑,因為聚酯黏度較大,所以在發泡時需加熱,不宜采用沸點很低的氟烴類化合物。而聚醚體系常采用氟烴化合物,的表皮較厚,涂飾性和著色性比聚酯系統要好。
常用的催化劑為第三胺(叔胺)和有機金屬催化劑。基二胺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錫等。
由于鞋底主要采用聚酯型,其黏度較大,所以需要用中等強度的催化劑,N—乙基嗎啉和N—甲基嗎啉是最為合適的胺類催化劑,但是它們的臭味大,不受操作者的歡迎,目前正致力于開發臭味小或無臭催化劑。
使用勻泡劑主要是為了得到泡孔大小均勻細密的制品。由于聚酯、異氰酸酯和水、催化劑等組分相溶性不良,特別是水和聚酯—異氰酸酯混合物易分離的傾向比聚醚型強烈,所以要選擇親水性較強的勻泡劑,使體系能形成均勻的乳液。常用的勻泡劑有氧化烯烴聚合物和有機硅的嵌段聚合物等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此外,還可添加著色劑、抗氧劑、抗靜電劑等,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在制備PU鞋類之原料方面,近幾年相繼開發出聚己內酯類可注射成型的PU料,低VOC值催化劑、勻泡劑,單官能含量低的聚醚類PU鞋用類等新品種。
值得指出,不同的鞋,對其密度與硬度有不同的要求,也只有充分了解它,才能從化學配方設計角度,調正配方,選擇符合要求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