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估計,中國頁巖氣的生產成本大約是美國的4倍,換言之,其成本要高出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北京方面無疑將縮小這一差距,不過這絕不意味著可以確保在中國開采頁巖氣的經濟可行性。中國政府勢必會限定天然氣價格,讓消費者能以低廉的價格用上天然氣是一種政治需要。
中國頁巖氣市場局面:成本高售價低
因此,中國頁巖氣將面臨的是一種開采成本居高不下而售價卻被人為壓低的局面。這對投資者來說,是頁巖氣項目推進的又一個難題。
今年8月,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表示,將2020年頁巖氣產量目標從600—800億立方米下調至300億立方米。不過,哪怕是頁巖氣的產量目標被大幅下調,中國要想實現300億立方米的產量還是很難的。
目前,中國只有一個大型頁巖氣項目投入了商業化生產,即中石化在四川涪陵的氣田。這家國有企業預計,涪陵頁巖氣田的產量在2016年和2017 年將分別達到50億立方米和100億立方米,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價值的頁巖氣田。事實上,截至2013年,全中國的頁巖氣總產量僅為2億立方米。因此,要實現2020年的目標可以說是很難想象的,就算是實現2015年總產量達65億立方米的目標,目前來看也是難度極大的。
為什么北京方面會如此大幅度地下調頁巖氣產量目標呢?這是否體現了中國經濟體制所存在的某種局限性呢?
客觀地講,中國具備實現頁巖氣繁榮的一切條件。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顯示,中國是目前為止已知的全球頁巖氣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大約擁有31萬億立方米,幾乎要比美國多1倍。
同樣重要的是,維系中國經濟發展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其高度依賴中東、非洲和拉美等地區,這些地域或是政局動蕩;或是距離過遠,因此中國急需靠國內供應來保障能源安全。當然,中國一定希望自產的天然氣越多越好。因為,201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
同時,由于霧霾天氣已經演變成全國性質的一個亟待解決的政治問題,北京方面需要更加清潔的燃料——天然氣。綜合這些因素,直到7月底,還有分析師在討論中國的頁巖氣產量在2020年是否有望突破1000億立方米。
國家能源局下調產量目標的官方論調是因為地質問題和過高成本,不過這明顯難以服眾。不可否認,中國的頁巖氣資源分布在偏遠地區,很多地方更是常年缺水,且資源點通常位于地下較深處,頁巖層的粘土成分也過多。但當北京早在“十二五規劃”中宣布2020年產量目標時,對這些不利條件也早有了解。
頁巖氣開采的成本問題確實是關鍵。眾所周知,水力壓裂法和水平鉆井技術其實早已誕生幾十年之久。美國之所以實現了頁巖氣繁榮,主要是因為找出了高效開采的應用方法。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這都是那些石油巨頭的功勞,實際上,真正的功臣是那些小型的、獨立的石油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技術和工藝方面不斷進行小規模改進的正是那些善于創新和具有耐心的小型石油公司。比如,用水取代昂貴的凝膠,找出最佳的鉆探角度等等。這與技術并無關聯,而是在于不斷地對現場作業進行微調。
可是在中國,這些最佳的資源點都留給了規模龐大的國有石油巨頭。
中石化能拿到涪陵氣田并非巧合。中國進行第一次頁巖氣區塊招標是在2011年,當時僅向六家國有企業開放。福布斯研究員稱之為“完全是在演戲”;在2012年舉行的第二輪招標更加荒唐,竟向一家家電公司和一家硬件公司等民營企業開放;原定于在2013年舉行的第三輪招標,到現在還未進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各區塊競標中,受到地方政府支持的企業將會中標。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這兩家國有巨頭已獲得了近80%的勘探權。
國有巨頭的優勢在哪里?在海外簽訂的重量級協議中。而其在水力壓裂作業方面卻并非能手。通過美國的經驗可以想象,巨頭們很難去花費時間不斷進行微調,以優化每一口鉆井的回報。他們對于這里開采一點那里再開采一點的事情并無興趣。若非迫于政府的壓力,以石油巨頭的規模,是很難看重頁巖氣項目的,這頂多算是一項副業。
當然,在不熟悉的領域可以花錢買技術。就像是哈里伯頓公司和斯倫貝謝公司,石油公司始終抱著技術分享的目的。同時,中國國企為了獲取技術,還開始收購北美的頁巖資產。然而,這種戰略對開發中國的頁巖氣所起到的作用極為有限。中國地表和地下地質與北美完全不同,再加之中國各地域差異很大,要將國外的知識融會貫通,并實現商業目標,要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