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分析師A. Gary Shilling周四(9月3日)為彭博社撰稿稱,目前油價已經處于很低的水平,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變數,而真正可怕的,是油價還有可能進一步大跌,給許多國家造成進一步損害的同時,讓通貨緊縮成為現實的威脅,而一旦聯儲再在年底之前加息,所有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很可能是一場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如果原油價格再遭遇一次戲劇性下滑——我相信可能性極大——誰會是贏家,誰又會是輸家呢?
油價下跌,原油進口國當然會成為贏家。其中就包括美國,這個國家雖然國內產量突飛猛進,但是進口原油依然占據著消耗量的半壁江山。此外,還有歐洲和亞洲的那些凈進口國,也都將得到好處。印度和埃及都為國內提供能源補貼,當然也是受益者。只不過,后面這些國家所獲得的好處可能會有一點縮水,因為原油是以美元定價的,而他們各自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都呈現疲軟態勢。
美國消費者現在等于已經發了一筆橫財,汽油全國平均售價已經從2014年6月的每加侖3.77美元降到了2.47美元。毫無疑問,伴隨夏季駕車季節在勞工節之后結束,價格還將進一步下跌。
大多數預言家都相信,消費者會花掉這筆橫財,這樣就會推動經濟增長。可是迄今為止,人們從較低的油價中省出的錢,幾乎都用來重新構筑家庭資產和削減債務了。在比較艱難的時期,消費者往往更傾向于增加儲蓄。在復蘇以來的六年當中,他們也一直延續著這樣的行事風格,而不巧的是,這段時間以來,真實工資和家庭收入中值都止步不前。
更要命的是,油價進一步下跌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消極結果。伴隨油價下跌的因素進入整個經濟系統,通貨緊縮就離我們不遠了。事實是,全球最大的三十四個經濟體,有十個都已經發生了消費者價格同比下滑的問題。真正的風險就是,通貨緊縮會接踵而至,讓消費者愈加相信價格會進一步下跌,進入持幣觀望狀態。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過剩的產能和庫存就將進一步積累,迫使價格進一步下跌。當消費者的猜測被證實,他們就會進一步推后消費,由此開始一個惡性循環。最終結果就是,經濟增長極端疲軟,甚至沒有任何增長可言,就像日本近二十年來所經歷的那樣。
毫無疑問,那些石油生產商和石油服務商會成為直接的受害者,而其中杠桿化更厲害的,受到的損害也就更嚴重。美國的頁巖油行業已經受到了沖擊,但是依然拒絕退場。這份強硬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在于鉆井成本已經降低,而油價還依然高于他們的邊際成本當然也是更重要因素,于是他們便有理由增加產出,以彌補營收減少的缺口。
美聯儲已經表示,他們要等到勞動力市場和通貨膨脹數據更加合胃口時再加息,但是現在許多人都相信,他們會在2015年年底前采取行動。在我看來,聯儲加息最早也要等到明年年初。不過,如果他們真的在今年加息了,就可能會讓商品價格進一步暴跌,讓中國經濟愈加低迷,而通貨緊縮的魔鬼就將顯露身形,到那時,他們就該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