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去除熒光增白劑?熒光增白劑不僅滲透到了食品里,在許多的生活用品里都有所體現。英國物理學家George Gabriel Stokes于1852年首次闡述了熒光現象,1929年Krais.P首先發現6,7-二羥基香豆素具有熒光增白作用,1940年德國IG公司研發出具 有實用價值的熒光增白劑,開始了其商品化歷程。目前世界范圍內報道的熒光增白劑約有15種基本結構類型,近400種不同結構的化合物,應用于造紙、洗滌 劑、塑料、涂料、油墨、皮革等生產領域,其中與我們接觸較多的是用于洗滌劑、紡織品中的品種,這些品種大多是水溶性的。
紙制品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衛生工作者曾經對衛生紙中熒光增白劑FWAs(二氨基二苯乙烯類熒光增白劑)的光毒、光敏和致突變性進行研 究,其光毒、光敏和Ames試驗結果為陰性。2007年,我國衛生工作者對某地市場銷售的一次性婦幼衛生用品中熒光增白劑情況進行調查,抽檢一次性使用婦 幼衛生用品109份,熒光增白劑檢出率為10.09%,其中嬰幼兒紙尿褲、婦女衛生巾、衛生護墊的檢出率分別為8.33%、10.42%和12%。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熒光增白劑FWAs具有光毒、光敏和致突變性,有關專家認為鑒于FWAs的毒理學資料結論尚不統一,建議在貼身穿著的內衣褲、 衛生巾和嬰兒紙尿布中,不宜加入FWAs,以防造成傷害。目前國內一次性使用婦幼衛生用品的原料,部分為購買國外的純木漿,而部分純木漿已經添加熒光增白 劑。
怎樣去除熒光增白劑的有效方法
洗滌劑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有研究人員認為,在洗滌劑中添加適量的熒光增白劑,不但能改善洗滌劑的外觀,同時還能增加被洗滌織物的白度或 鮮艷度,改善洗滌效果。熒光增白劑最初應用于紡織纖維領域,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隨著塑料工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塑料制品的外觀性能要求不斷提高,因 此用熒光增白劑來改善塑料制品的感觀色澤越來越受到關注。
評價一個化學品的安全性或者毒性,往往要經過各種毒性和毒理學的檢測,如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誘變性、刺激性、過敏性以及在動物體內的 代謝等。實驗表明,用含有熒光增白劑的洗滌劑,采用手洗的方式洗滌衣物時,皮膚會吸附熒光增白劑。若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不再用手接觸含熒光增白劑的制品, 則在72小時后,原先吸附在皮膚上的熒光增白劑就會因其他的洗滌活動而去除。
國外學者研究了熒光增白劑在動物體內的代謝過程,他們將熒光增白劑溶解于水中,以5毫克/公斤體重的劑量給動物口服或是采用插管喂入,排泄物中可檢出熒光增白劑,但是在所有的器官中均未檢出,表明熒光增白劑在動物體內不會被吸收。
國外學者關于熒光增白劑黏膜刺激、傷口愈合過程、皮膚過敏試驗、致癌性等研究方面,多數研究結果認為未看到顯著的損害效應,但是也存有不同的研究結論,爭論的焦點在于看到的損害效應,是熒光增白劑所致,還是其他附加因素的結果。
熒光增白劑已經進入到我們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我們將如何看待熒光增白劑的到來?
首先需要看到關于熒光增白劑生物安全性的爭論是存在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熒光增白劑是嚴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化工產品,類似于在食用菌中 人為添加,無論是否導致了中毒的發生,都屬于嚴重的違法行為。有作者認為,熒光增白劑被人體吸收后,在人體內蓄積,削弱人體免疫力,加重肝臟負擔,同時還 可能導致細胞畸變。在與人體密切接觸的產品,熒光增白劑的應用應當有所限制,例如國家關于一次性生活用紙生產加工企業監督整治工作中規定,質地良好的衛生 用皺紋紙的自然白度可以達到要求,無須添加熒光增白劑。出場專家:郝鳳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
熒光增白劑能吸收人肉眼看不見的近紫外光,再發射出人肉眼可見的藍紫色熒光,熒光增白劑這種光學性能被用來提高紡織品、紙張、塑料等制品的白度 和光澤。在造紙工業中,有人把熒光增白劑比作該行業的“工業味精”,是生產高白度、高品質紙產品必需使用的功能性助劑,添加了熒光增白劑后制備的紙張,白 度可提高10%以上。